每日短讯:张译新剧《他是谁》有点狠,豆瓣8.2分

来源:1905电影网 2023-03-22 11:18:42

剧集《狂飙》之后,张译终于回来了,带来了全新剧集《他是谁》。

豆瓣正式开分8.2分,果然,张译参与的作品,永远不负期待,不仅一跃成为平台2023年新的“剧王”,更是成为平台最快热度破万的刑侦作品。


【资料图】

除了张译,《他是谁》背后团队是剧集《警察荣誉》的黄金班底,丁黑监制,鲍成志执导,每一个名字都让观众足够信赖。剧集以“案中案”的方式,穿插讲述1988年“连环奸杀案”和1996年的“连环碎尸案”。

快节奏的叙事方式,让不少人感叹,终于又有一部不用倍速观看的电视剧。当我们抛出,“看这个剧都不敢分心”的话语给导演鲍成志时,他面对1905电影网镜头时感叹,“别说你们,我们有时候也会记不住情节。”

因为在创作过程中,鲍成志力求“真实感和沉浸感”,整个编导团队放入了不少值得反复推敲的细节。所有的一切,在他看来只有一个目的,“为了作品好看。”

这部剧集到底有多“好看”呢?背后又有什么特别的创作故事呢?跟随鲍成志的讲述,揭秘《他是谁》。

01.

有不少观众看《他是谁》的过程中,会自发跟着线索,记笔记,“排查”凶手是谁。当答案似乎有所指向时,剧情却在第7集来了大反转,让大家的推测多数变成无效。

“这些反转设计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主人公卫国平。”对于网络上讨论较多的反转,导演鲍成志如是给出回应。

在《他是谁》的创作初期,导演和编剧团队希望能真实地刻画中国的行政干警们,尤其是他们身上的特质。于是,他们创作出了“卫国平”这个人物。

编剧为了能更贴近现实,深入生活,去到一线采访了很多公安战警、刑警,同时剧集涉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案件,他们还找到老一辈、退居后方的刑侦人员,“从他们身上选取了一些我们想要表达的,适合塑造卫国平的内容。”

当这个角色成为核心,“我们就希望以他的心理成长和变化来构建《他是谁》。”因此,在整个案件设计中,有了不少反转,导演也给追剧的观众,进行了必要的预期管理,“后续剧情走向肯定还是会不断反转的。”

张译过往演绎了不少警察形象,更被网友调侃“警察101”。但很显然,这次《他是谁》中的卫国平,又和以往同类型角色呈现了不一样的质感。

众所周知,张译每次都能在角色塑造过程中,和编剧一起深度挖掘,同时融入自己的想法,“剧集里呈现出来的卫国平,就是他深度参与创作出来的。”导演丝毫不吝啬对张译的夸赞。

“他在现场经常会有一些特别好玩的主意和点子”,张译并不只是单一的构建自身这个角色,同时对角色周遭的人和事进行最大化的扩列,“他设计了很多和宋哲之间的关系,包括跟队员之间的,甚至是和聂小雨的,都有他的想法和火花在里面。”

02.

不仅有张译的“神来之笔”,更多还有来自编导团队对人物群像的构建。

有那么多刑侦剧在前,几乎每个观众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刑警形象,“但其实我们通过采访,包括编剧们和他们一块生活,其实他们平时跟普通人一样。尤其是同事之间,那种朝夕相处,既是战友,又是朋友。”

因此,鲍成志并没有把刑警过度“神化”,而是让他们更平易近人,“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人,和大家一样,只是面临的工作和我们不太一样。”

最终,《他是谁》的刑警群像,极具烟火气,他们性格明确,有优点,也有缺点。不管是三队,还是四队,大家碰撞到一起,都是非常热血的团队。

悬疑刑侦剧好不好看,看的是悬念的设置和案件的强度。

但在这个过程中,不少观众起初对卫国平和聂小雨的情感关系设定有所顾虑,“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担心两人的感情太多,可能会干扰到案件的精彩和推进。”

在反复斟酌之后,编剧们让聂小雨参与到1988年的案件中,“她也算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因为1988年的时间,以及人物本身的性格和魅力,两个人有了这种关系递进,是情感上的纠葛,也涵盖了对过往的牵绊。”

在人物关系的设计中,编导团队把情感的复杂性发挥到最大,进而增加了剧情的可看性。

03.

所有人物设定,都是成为了服务鲍成志对《他是谁》的基调追求——真实感和沉浸感。

剧集开播之后,不少人希望能顺藤摸瓜,猜测剧集背后的原型,甚至有人猜是否是“白银连环杀人案”“南大碎尸案”等真实案例,鲍成志回应,“编剧在创作过程,没有特别对具体案件进行创作。”

但大家在创作过程中,看了不少真实案件,有很多相关元素进行选择,“拍摄过程中还在修改剧本,可能最后呈现出来,会有一些相似之处,让大家觉得跟有的真实案件有一点像。”

事实上,《他是谁》并没有真正的原型,但鲍成志很乐意看到网友们的种种猜测讨论,“这也是观众看刑侦剧的乐趣所在,我也很希望大家后期能继续挖掘。”

不仅是剧作层面的求真,场景方面更是让观众觉得直言,“这部剧味道好大”。

前几集中,各种尸体,以及尸块的呈现,甚至大家在垃圾堆里搜索,生冷的现实感扑面而来。尤其是翻找垃圾堆的戏份,剧组特意拉来了6、70车的垃圾,在现场专门搭建了若干个几米高的垃圾堆,这些场景并不是简单的在某个场景上面堆而言,而是从各种细节之处,能看到树枝、衣服、果皮等细节。

“团队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类似的垃圾场。”

此处,鲍成志也曾考虑过用后期特效去复原,但想到这种科技感很难保证影片的质感,也担心演员没有那种真实的反应,“所以我们坚持自己搭景”。

拍摄这场戏期间,剧组更是遇到了湖南当地最冷的时节,“当地人都很久没有遇到过这么冷的天气,又赶上下雪,尤其是雪一化,垃圾再被水一泡。”

细节形容一到位,所有的味道瞬间“扑面而来”。

就连有去现场“追星”的群众演员,后来不禁在网上感慨,“真的太臭了”。当所有细节到位,最终《他是谁》非常形象地还原了那个没有科技侦破手段的年代中,刑警工作的艰辛。

这样的情况并非孤例。

包括卫国平带徒弟去下水道找尸体的戏份,“那个排水渠也是自己挖的。”为了接戏,剧组专门选了一个下雨的阴天,导致水也放置了很久,“等演员拍摄的时候,需要下到那个水沟里,等于整个身体都浸在里面,非常辛苦,但也特别好地完成了这个场景。”

故事还在继续,“他”尚未浮出水面,只是当下做到让观众沉浸式追剧,《他是谁》已然成功了一半。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