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通渭:地膜换代百姓乐-全球微资讯
央广网兰州4月21日消息(记者李红军 通讯员张文博)人间四月,草长莺飞,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的田间沃野迎来了新的风景:昔日堆在地埂角落的废旧地膜不见了踪迹,满目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新铺好的加厚地膜在阳光下闪烁着银光,田间地头机械来往,广大群众正在全力开展春耕铺膜作业。
通渭县机械化铺膜作业现场(央广网发 张文博 摄)
(资料图)
陇阳镇车岔村种植大户路勇正在地里开展机械铺膜,今年,他将在流转来的150多亩地里,全部铺上加厚高强度地膜,用来种植玉米和黄芪。
据了解,通渭县去年用膜规模达到5400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作物种植90万亩。今年,该县按照“财政补一点、种植户筹一点、中标企业贴一点”的思路,申报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45万亩,用量将超过4500吨。
“去年,我们用全覆膜方式种植玉米、马铃薯的增产幅度在20%至30%之间,小麦能达到50%到60%。”通渭县农技中心主任王小玲说,加厚高强度地膜保温保墒压草效果好,可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
陇山镇古湾村饲草玉米种植点全部铺上了加厚高强度地膜(央广网发 张文博 摄)
今年,作为甘肃省53个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县之一,通渭县坚持把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和地膜科学使用回收作为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建立“政府倡导、市场运作、企业带动、网点回收、群众参与”的废旧地膜回收体系,建立了镇村组“三抓三包”责任制,不断完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新措施。
说起地膜“以旧换新”的好处,路勇高兴地说:“就最近这几天,我从地里、田埂上捡拾了30方废旧地膜,换了30卷新地膜,价值3600多元,节省了春耕开支。”
与路勇一样,地膜“以旧换新”让更多种植户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今年地膜‘以旧换新’立足抓早抓好实际,在全镇14个村建立收购网点,再由镇上集中收购点进行统一回收,已向农户兑换加厚高强度地膜42吨。”陇阳镇副镇长张燕说,地膜“以旧换新”,不仅为农民送去了农业种植福利,还从根本上解决了农田“白色污染”问题。
宏鑫农业公司生产的加厚高强度地膜被运至各乡镇进行地膜“以旧换新”(央广网发 张文博 摄)
时令催人耕种忙,不误田间一季春。目前,正值抢墒铺膜关键阶段,通渭县农业部门不失时机,大力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工作,进一步巩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效,推动农膜科学使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通渭县18个乡镇已全部建成乡镇一级废旧农膜回收站,332个村就近整合建立村级回收网点,形成了县有回收企业、乡镇有回收站、村有回收点的全覆盖回收网络,持续推动全县生态向好、产业扩面。同时,全面强化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使用,建设以马营镇为核心示范区,打造4个万亩片区,20个千亩示范点,带动广大群众高质量完成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使用,下大力气根治“白色污染”顽疾。
陇阳镇进行地膜“以旧换新”的车辆排成了长龙(央广网发 杜伟 摄)
“当前,春耕备耕如火如荼,废旧地膜回收正当其时,全县已完成回收量3500吨,各乡镇工作态势强劲,成效显著。”通渭县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崔文学说,下一步,通渭县将持续强化加厚高强度地膜科学使用及回收试点工作宣传力度,着力降低农田地膜残留污染,不断提升和巩固废旧农膜回收成效,让通渭县田间地头的生态持续向好,人居环境更加美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