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聚焦:出演张艺谋电影《英雄》浙派古琴新一代琴人的出圈与跨界

来源:浙江日报,供稿:人民资讯 2022-09-18 18:01:49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西湖琴社的墙上,挂着一张张艺谋电影《英雄》的剧照。


(资料图片)

画面中,一位仙风道骨的盲琴师一袭白衣,白须、白发随风拂动,神情似水,专心抚琴。这位琴师扮演者就是徐匡华。

《英雄》里的盲琴师

徐匡华

徐匡华是徐元白之子,新浙派古琴的第二代传承人。他从小对古琴耳濡目染,13岁在父亲的传授下开始学古琴。

抗战暴发后,时局动荡,徐匡华中断古琴练习,就读四川大学史地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报名参军抗日,抗战胜利后,复员。后任上海正中书局编辑,在重庆、上海、杭州等地教过书。

1970年代后期,他待在家中没事可做,重新开始焚香操琴。也许境遇的变迁让他对古琴有了新的领悟,琴艺大进,以后一直练琴不辍。而从杭四中退休后,徐匡华更加一心扑在古琴事业上。

198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他和宋景濂录制的琴箫合奏曲《思贤操》,被亚太会议挑中,送到联合国,并出版了乐谱,向全世界音乐教育机构推荐,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之一。

张艺谋在筹备电影《英雄》时,剧情需要一位看上去仙风道骨,有高超琴艺并有一定声望的古琴演奏家出镜,导演托人在浙江寻找,有人推荐了84岁的徐匡华。

张艺谋派了两个副导演专程赶到杭州,把徐匡华接到横店。两人一见面,张艺谋就觉得徐匡华与他心中的古琴师的形象很相近。而徐匡华就在横店住了下来,这一待就是20多天。

电影中,无名舞剑,长空执枪,两大绝世高手棋亭对决。盲琴师着一身白衣,白须,白发,盘膝而坐,抚琴相伴。衣袂随杀气而动,而他的神情,从容淡定,不见悲喜。随着酣斗愈烈,琴声渐急,蓦地,一声绝响,七弦齐断!长空被无名一剑击倒,盲琴师收拾残琴,翩然而去。

徐匡华与琴友

这是和古琴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徐匡华,第一次“触电”,他的名字也随着电影在海内外上映,开始为全球观众所知。

儿子徐君跃说,《英雄》影响力很大,用现在话说,古琴因为这部电影“出圈”了。

“电影上映后,我们家更热闹了,经常有琴友找过来,有的甚至是千里迢迢从欧美飞过来,只为和我父亲学古琴。”

三位老师

徐君跃

徐君跃一直觉得自己的习琴之路比较幸运,出身世家,自幼在家中听祖母和父亲弹琴,耳濡目染,“祖母一句一句地对弹,让我对经典的古琴曲旋律记忆深刻,并为乐感奠定了基础。父亲经常带我齐奏,提升了我对古琴节奏的把握和对音乐的处理。”

他说,家里经常有各地各派大琴家来访,如程午嘉、梁在平、吴景略、张正吟、梅曰强等,让他开阔眼界并得到诸多指导。

“十几岁时,父亲决定送我去上海跟随姚丙炎老师学习。80年代我又去跟龚一老师习琴。那时候去上海要五六个小时的车程,还买不到座位票,过道里站满了人,我只能挤在里面,挤不下的时候就躲在别人的椅子下面。到了上海,就住在亲戚家里,一住就是几个月,老房子旧且小,只能在客厅里打地铺,但这些辛苦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的学习。”

徐元白

他说,“姚丙炎老师是我祖父徐元白的学生,受到祖父乐观洒脱的影响,他给我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每次到他家去上课,他不是在弹琴就是在打谱,心无旁骛,沉浸在古琴世界里。姚师母承担了所有家务和杂事,把他照顾得很好,才让姚老师可以不为琐事操劳,如此投入地做一件事。记得当时学《乌夜啼》时,被他的琴声所感染,那流畅的节奏,自由灵动,无拘无束的感觉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他的印象里,龚一老师的家当时也很局促,九平方米大,都放不下一张琴桌,上课的琴只能放在缝纫机上。虽然环境不宽敞,但是龚老师完全不被影响,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打拍子,每一次上课都非常严格,每个细节,每个节奏,都要精准。他对每个技法和音色都有较高的追求,甚至连学习的琴曲都要自己抄写。

龚老师的这些教学方法和严谨的做派让徐君跃受益匪浅,现在的日常教学,他也会这样要求学生的每个细节。

徐君跃还有一位老师是吴文光,吴老师是著名古琴家吴景略之子。吴文光老师很擅于探索新生事物,勇于创新。演奏风格充满激情与奔放。

“他和我说,‘我是虞山派琴人,你是浙派琴人,你弹一下我虞山派的琴曲,看看会有什么不同。’我们在一起探讨两个流派的异同,提出意见,吴老师常常勉励我,跟他上课很放松,时有谈笑风生。”

“这三位恩师是我人生之幸,他们是琴坛大咖,他们教会我的不仅是琴艺,还有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唤醒,创新

西湖琴社

关键词: 耳濡目染 每个细节 仙风道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