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播资讯】会英文、俄文还有一点日语!“网红”34号车夫还是位末代王爷?
“穿长袖白小褂,黑的或蓝的布裤子,裤筒特别肥,脚腕子系着细腿带,脚穿双脸千层底黑布鞋。”这是当时旧京“拉客座”的洋车夫最标准的打扮。
【资料图】
在诸多自媒体平台上,有一组照片引人关注,即所谓“铁帽子王”拉洋车。一位笑容可掬、颇具镜头感的洋车夫,拉着一位西洋女子满北京城转悠,游览各处名胜古迹,留下了不少照片。
在注释中,人们通常把这位车夫认作“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克勤郡王的后裔,即末代郡王晏森,并配有描绘生动的小故事。诸如人们抢着去坐这位王爷的车,溥仪因为他拉车辱没了皇族身份,怒斥之后却又给了钱,令其改行等。
故事传奇,鲜活的影像更添色不少,人们愿意相信这位圆头圆脑,憨厚中又带着些许精明的车夫,就是家财散尽的末代王爷,乐呵呵地奔跑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中。只是,影像背后的真相,与这些传说故事迥然有别,却同样精彩。
事实上,这组照片出自美国《LIFE》杂志著名摄影师迪米特里·凯赛尔之手,拍摄于1946年5月。而凯赛尔的搭档、著名记者约翰·赫西在《LIFE》杂志上,则用近九页的篇幅,讲述了这位洋车夫的故事,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佛爷”向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艾娃讲解故宫的故事。
在作为“北平第一招待所”的六国饭店门前,“佛爷”和同行们从小贩那儿解决午餐问题。
“佛爷”和他的小舅子。小舅子稚气未脱,但已经接过了姐夫的一辆旧车,开始跑生活。
这位车夫本姓刘,生于1906年左右。他小时候家住雍和宫附近,15岁和弟弟一起开始拉洋车,23岁时获得了进入使馆区拉车的资质。他先是在俄国公使馆门口拉了五六年,之后又去了六国饭店拉车。
在北京饭店、东交民巷一带,有专门为外国人提供洋车服务的车夫,会一些外语,对衣着体态也有比较高的要求。通常,在洋车车身还会有专属的铭牌,以表明身份,因此被称为拉牌儿车。他的车牌是34号,也被称作“34号车夫”。
在六国饭店门口拉车时,这位车夫被一位外国医生看中,拉了三年包车,从此英语水平大有提高,成为颇受欢迎的洋车夫。他还因脑子灵光,拥有了自己的绰号——佛爷。
除了提供拉车服务,“佛爷”这类拉牌儿车的洋车夫还身兼导游、导购等多重身份,比如他会把顾客带到前门外的一些商店。如果客人看上了某件商品,他就会代为询价。价要高了,他会假装和客人一样愤慨;价要低了呢,他也会和店家一样,露出尴尬和无奈的神色。在他的左右撮合下,最终会以一个客人觉得很便宜,而店家足够有赚头的价格成交,皆大欢喜。
“佛爷”一家在小院里的合影。
在凯赛尔的镜头里,记录下了“佛爷”在绸缎庄做导购生意的场景。
打包商品时,他会消失一小会儿,说是进里屋喝口茶,再把客人拉回家。客人会给他一笔不菲的小费,店铺的主人也会在小本子上记下购买的日期和金额,到年底给“佛爷”一笔可观的回扣。
更吸引外国游客的,是他可以用熟练的英文、俄文和一点日语,介绍北京的名胜古迹。他的这些信息大多来自专业导游、说书人和茶馆里听来的八卦。有时,他会送老外们从东交民巷去雍和宫,当同行们都在门口休息时,他则陪着客人一起,听导游讲解,并把听来的掌故编排进自己讲的小故事里。遇到故事不精彩、自己不清楚的地方,他还会演绎一些小段子,配合着充满戏剧性的手势,把故事圆回来。
靠着这样的本事,加上左右逢源的机灵劲儿,“佛爷”的收入逐渐在人力车夫中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相较于我们熟悉的“祥子”,他的生活条件要好很多。
他家离六国饭店只有几个街区,很可能在左府胡同,即今天的人民大会堂附近。院子里有两座小房,每月租金大约合2.25美元。
这两座房子里,住着“佛爷”的老父亲,他和媳妇、两个儿子(7岁和5岁)、两个闺女(10岁和1岁),同是拉车谋生的小舅子和另外两个兄弟。“佛爷”的收入,不仅维持着这个大家庭的开支,还略有结余。在赫西遇到他的四个月前,他攒钱买了一辆新的人力车,旧的那辆给了他小舅子。
出现在1948年12月11日新兵入营仪式上的“佛爷”。
镜子中的“佛爷”。
与大多数车夫不同,“佛爷”独具个性。在他家的墙上、镜子前,布置了许多照片,有他和外国客人的合影(他曾作为一个丹麦作家的向导去了草原)、练习摔跤的场景、穿着借来的海军陆战队军服拍的个人照等。这些布满好几面墙的照片、合影,与并不宽敞的小屋形成了颇为有趣的对比。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佛爷”似乎自有一番天地。
“佛爷”对赫西说,他想多赚点钱,送他的大儿子去上学,这样就不用把拉车这种拿人当牲口的耻辱延续到家族第三代了。
遇到赫西之后的“佛爷”,我们知之甚少。1948年12月,他曾出现在著名摄影师布列松的镜头中,当时的身份,或许还是车夫、翻译及向导。凯赛尔与布列松相熟,很可能向即将赴京的布列松推荐了这位车夫。“佛爷”也给布列松留下了好印象,他曾在笔记中提及这位最喜欢的“34号车夫”。
无论如何,“佛爷”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可以想见,在时下这个自媒体时代,他很可能会成为一位有着众多粉丝的“网红”。即便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已经在京城里获得了相似的身份和地位。
他的后半程人生鲜为人知,或许他的儿女后辈尚在,能为我们讲述余下的篇章。
(原标题:“网红”34号车夫)
来源:北京日报 本版图文/高一丁
流程编辑:u06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