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微动态丨主旋律大片的成功密码,《万里归途》的真实与克制是其共情法宝

来源:这胖子爱看电影 2022-10-09 19:47:02

《万里归途》改编自真实故事。


(资料图片)

异国街头,炮火轰炸后的废墟里,一群在战乱国家挣扎求生的普通人们跟着手无寸铁的外交人员逃生。

他们的目的地只有一个,回家。

片中的异域风貌真实得让人有一瞬间恍惚以为在看《边境杀手》,其实是在国内1:1搭建的实景。

侨胞们跋涉在沙漠与荒野中的征程,有着《沙丘》结尾处宏大的史诗感,实则取景于宁夏。

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商业片能在不出国拍摄的情况下还原故事的异域感,做到如此巨大的体量,实属不易。

不论是搭建出来的异国街景,还是人物的服装造型,都有着诸多细节。主角们藏身的仓库里有一面画布墙,在城市失守、仓库被叛军进攻的当晚,肖像墙倒塌,象征了政府军的败落。人物在街道上奔跑时,街边有高大的棕榈树,墙上挂着阿拉伯语宣传画布,远景中则有白色的阿拉伯式圆顶建筑。

细致的美术设计与场景搭建,都是突出真实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压迫感。人物塑造上,我们也看到了身兼不同身份的外交大使们的真实一面。张译出演主角并不令人意外,但在与努米亚海关斡旋时宗大伟这个角色身上不时流露出的成熟老练,在与妻子通视频电话时他内心的挣扎与柔情,都给观众的“意料之中”增添了一丝意外。原来外交人员也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年人,有着为人夫、为人父的朴素愿望。张译在这两处的表演肢体动作上的细节很多,与海关交谈时身体总是前倾,得知孩子已经出生时用力摩挲后脑勺等等。导演一开始回避了这个角色身上的英雄属性,全部用的都是职场戏的拍法。这种反英雄的刻画,不但奠定了一个不是那么死板的但依旧保持正面的基调,还直接承担起了上面我们说的,这个片子“天生”缺少的人性讨论空间。因为人在成为英雄的时刻,是一定伴随着强烈的挣扎的。宗大伟会有很多时候的害怕,有自己的软肋,会顾及家庭和没出生的孩子。同样戏份不多但个性鲜明的还有一众小人物——侨胞中的百态众生让撤侨任务变得更为复杂,但也更加鲜活生动了起来,仿佛《茶馆》的大幕一拉开,那人声鼎沸、热气蒸腾的北京“老裕泰”,一幅战乱中的《清明上河图》。在宗大伟面对叛军害怕恐惧,却又不得不硬上的时候,他的周围,即使是背景板一样的群演,他们惊慌失措的眼神,全身颤抖、本能后退,抓紧衣袖的动作,也都交足了戏。而恰恰是这些,让整个故事显得更加饱满生动。对于个体的关注,有助于消解主旋律的集体主义,不会刻意强调民族主义的。影片上映前,《万里归途》一直被拿来和《战狼2》比较,但两部片子在同一个题材里其实走了完全相反的两条路。《战狼2》在撤侨中强调国籍身份的作用,强调国家和民族性,但《万里归途》相反,它强调的是身份无效性和失能时刻,理论和国际法上的有效,是无法避免突然的子弹和饥饿的。通俗来讲,如果前者在说,不管世界坏成什么样,都与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是安全的。那么后者是在说,世界坏成什么样,都与我们有关,因为一切都是复杂且不可控的。在宗大伟对着妻子电话里的痛哭中,给出了一个真实无奈的主题性回应,“我以前觉得只要我去做,世界就是会变好的,但现在发现,很多事情我没有办法。”可每当世界在变坏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逆流而上,舍生忘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也许普通,也许手无寸铁,也许会害怕,但依然目光坚定地,站在最前方,逆行而上。这些不分肤色种族,唯有人性在闪光的刻写,或许便是在传递灰色终将退去,世界终将回暖的希望之火。没有过分煽情的镜头,没有对故事原型的夸张,《万里归途》只是呈现了形形色色真实的人,踏踏实实地讲了一个屡次创造奇迹的中国人的故事。不过,影片也有遗憾。对比同类型的韩国影片《摩加迪沙》更是放大了《万里归途》在矛盾冲突营造上的先天性缺陷。比如撤侨题材之下,我方受困的同胞队伍,是没有多少阴暗面激发的,明明大家在一个随时会失去性命的极端环境里,生存物资有限,是一个类似“釜山行”的求生行程,但大家都太团结有序了,人性的讨论空间在这里是被抹去的,反派也是。《摩加迪沙》可以在南北问题上大做文章。即便是撤侨团队内部,也存在各种各样难以调和冲突与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偏见。其中有太多可以挖掘的点,对叙事推进和人物弧光,有着源源不断的能量供给。不过,导演饶晓志又是聪明的。他巧妙的绕开了这些地方,突出了真实性,同时在情感释放处足够克制,同时突出生命的易逝感,令观众能始终沉浸于他的故事里。其实,《万里归途》与《摩加迪沙》都有着一个更高的主题表征,即对和平的渴望,这种和平可以超越民族、文化、历史,甚至翻篇仇恨。人类的命运必须走向和平,就像宗大伟最后与军阀赌命俄罗斯轮盘一样,哪怕明知会肝脑涂地,也为了个体尊严和同胞性命,扣动扳机。因为人类共同体下,不存在真正意义的旁观,也没有人可以彻底置身其外。

关键词: 摩加迪沙 手无寸铁 外交人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