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讯!《一秒钟》豆瓣7.8分,票房仅1.3亿,张艺谋被大众抛弃了?

来源:雪夜我独行filmer 2022-11-29 21:48:01

或许,《一秒钟》票房的平淡真的宣告属于张艺谋统治中国商业电影时代的完结。

作为张艺谋最近上映的影片,《一秒钟》上映后最终仅获得1.31亿元的票房,在2020年上映的影片票房榜中暂列23位,这样的结果与国师在电影界的显著身份相比,颇有些反讽和遗憾。

实际上,这并不是张艺谋作品首次经历票房上的滑铁卢,从2011年上映的《金陵十三钗》开始,作为开启中国商业大片时代的张艺谋,在随后的时间里无论是交出的口碑俱佳的文艺影片《归来》,还是雄心壮志剑指全球市场的好莱坞大制作《长城》,还是回归中国传统文化,将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用心之作《影》,这十年里张艺谋再未能实现自己影片的商业卖座。


(资料图片)

这和进入2000年后的十年,张艺谋陆续以《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不断称霸中国电影市场,坐稳中国最卖座的商业导演地位相比,形成了很大的落差。

更为巧合的是,当年转型商业大片饱受烂片批评的张艺谋还在拍摄商业片间隙中交出了《千里走单骑》这样的文艺片。颇为玩味的是,这部影片拉来了昔日偶像高仓健主演,豆瓣7.3的评分换来的是中国内地3000万的票房,首次回归艺术片创作的张艺谋的“走单骑”之程并不顺畅。

好在当时张艺谋在商业片领域中依旧风光无两,所以即便这部文艺片票房不佳,也并没有影响张艺谋在商业电影的地位;然而这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早已变了天,在大制作古装影片不断折戟,后辈新锐导演不断崛起下,张艺谋已经连续几部影片遭遇观众“抛弃”的残酷事实。新的时期,电影商业卖座地位已经摇摇欲坠的张艺谋既有着“走单骑”的孤独,又有着“走麦城”的落寞。

《一秒钟》:国师的回归,大众的远离

客观地评价,《一秒钟》贯彻了张艺谋对艺术的追求,以及他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怀,是他一定程度追寻内心的回归。

影片里,无论是张艺谋发自内心致敬电影在胶片时期的高光时刻,还是那个曾经深深影响着第五代导演生活的特别年代,都让观众看到张艺谋内心深处对电影,对那个时代的特别情感。

在致敬电影上,在那个曾经娱乐方式以及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大众看一场电影近乎奢侈品。在人们的日常观念中,“看电影是如此的神圣美好”,而作为一名电影放映员,范电影也因向大众提供了这样的“美好”自然拥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享受着大众的崇拜。

所以,《一秒钟》是张艺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有着他对于那个已经逝去的时代的对话,有着对于曾经的那个“阳光灿烂”美好岁月的追忆,至少对于那个时期的电影以及电影人,确实是这样。

而在致敬电影之外,被卷入电影胶片事件的张九声、刘闺女、范电影三人也都有着自我的命运悲剧,张九声冒着危险通过观影的方式去追忆已逝去的女儿,刘闺女为做灯罩在偷胶片中屡屡挨打,范电影职业光鲜的背后是自己儿子误服后落下的终身遗憾。

在个人卷入的时代洪流中,辛酸的小人物,为改变自我命运不断的挣扎,在张九声、刘闺女人物身上得到最淋漓尽致地体现,而这二人身上不甘于命运的抗争以及性格上的执着,既是张艺谋以往电影人物中最动人的地方,也是其上世纪90年代一系列艺术佳作《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等主人公执着品质的回归。

特别的时代记忆,人物上的异曲同工,对于电影本身特别的情感,让《一秒钟》成为近几年张艺谋最有“力量”的一部,也印证着张艺谋的电影在抛去商业票房的考量纯粹艺术上的回归。

只是遗憾的是,对于更关心当下自我的大众,更愿意在电影中追求娱乐性与情感对话的观众,张艺谋这部写给电影的情书并不是主流观众所能体会,也很难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波澜,《一秒钟》在票房上也成为张艺谋这十年电影生涯中的新低,甚至在张艺谋转型商业大片后仅仅高于十五年前的《千里走单骑》。

或许,张艺谋在回归自我创作的同时真的在被主流观众所抛弃。

张艺谋:商业时代的终结,艺术化的开始

曾几何时,以张艺谋为首的中国第五代电影人激活了中国电影的创作生态,他们的到来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影的面貌。

第五代电影人带来的电影影响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之一是他们丰富了电影的语言,让电影的形式上升到新的高度。时至如今,电影人谈论中国电影的不规则构图、色彩等叙事形式,依旧脱离不开《一个和八个》《黄土地》《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依旧以这些经典影片作为范本。

而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五代电影导演之中,又以张艺谋的开拓为最,《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每一部影片都见证了张艺谋在新领域的开拓。这种在电影上的革新意识即便是日后拍摄一部喜剧,《有话好好说》采用的手持摄影与色彩的运用也要做出艺术片的味道。

转型商业片后,张艺谋的《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这些影片即便在内容上遭到外界的批评,但影片在构图、调度以及色彩等形式上的运用,尤其通过色彩表现影片的不同基调,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上,这些影片在电影语言上的造诣依旧令人折服。

而在《长城》遭遇商业上的惨败后,张艺谋的《影》则走出了一条与以往经典作品相反的路线,色彩不是有意夸张渲染,而是削弱平淡,引入了浓浓的中国水墨画的摄影风格,这种不断的创新与自我的革新,再次体现了张艺谋导演作品的“变”与“新”。

当然,更为可贵的是,从《影》开始,张艺谋似乎在创作上有意选择回归内心,少了以往商业片的浮躁和喧哗,影片在注重形式之外,也更注重影片内容的表达,而二者的有机融合,也拉开了张艺谋新的创作时期。

纵观张艺谋接下来的作品,《悬崖之上》《坚如磐石》《最冷的枪》在题材和类型上完全不同,这似乎在说明迈入70高龄的张艺谋仍然在新作上不会重复自己以前的创作路线,敢于尝试新领域,求变的意识也会让张艺谋在接下来的作品有更多突破的可能性。

或许在未来的电影市场,张艺谋仍然难以抓住主流观众的观影需求,他的作品不会像现在商业导演作品那样卖座,但独属于张艺谋的艺术风格路线的回归,也将给中国电影注入新的灵魂,新的力量。

正在老去的第五代导演

除了电影语言上的勇于探索,以张艺谋为首的第五代导演也给电影题材和创作方向上引入一个新的领域。

在他们的作品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继承,对于中国历史的执着与关注,基本贯彻了以张艺谋为主的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历程。

相比于第四代电影人以及第六代导演更多的关心当下,从骨子里深受伤痕文学影响的第五代导演明显受历史冲击更大,他们对于那个特定敏感的历史也有更直接的体会和思考,在表达上也更为直接大胆,不受约束。

这样的创作思潮也让《霸王别姬》《活着》成为至今仍能代表中国电影艺术最高成就的两座高山。厚重的历史感,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也都赋予了第五代导演作品特别的使命。

遗憾的是,代表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之一的陈凯歌似乎被这个时代磨平了棱角,苍白无力的作品再也不见以往的沉重,在如今的商业片洪流中陈凯歌已经失去创作的纯粹性,在创作中不断迷失,作品的艺术高度似乎永远只停留在昨日时光。

过了创作黄金时期的田壮壮似乎将表演和教学作为重点,电影导演的身份如今似乎退居次位。

而目前在第五代导演中,能够不受外界过多干扰,按照内心拍片,同时精力不输年轻人的也只剩下张艺谋一人。第五代导演能够让我们寄托希望的也只剩下张艺谋一人。

只是在张艺谋坚守以外,中国电影在艺术上也存在明显的危机。首先,对于电影语言的革新上,中国电影在第五代电影人之后就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在之后的第六代导演以及这些年新出的电影导演中,我们也似乎再也看不到后续的中国电影人在电影语言上的开拓进取,以及对于电影语言的丰富性。

至少,在贡献程度上,带有革新意识,不甘于重复自我的第五代导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做到了一种极致。

其次,是电影叙事上的割裂。当前的电影市场上已经少了那份对于历史的认知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这些也在商业片洪流中日渐远去。

这种创作局面也让中国电影创作呈现越来越功利化,商业化和票房论也将不断挤压中国艺术片的生存空间。或许若干年后,当后世谈论中国电影的艺术性时,他们仍旧以张艺谋和陈凯歌的经典电影为参照。

在当前以及今后,当中国电影再也创作不出《霸王别姬》《活着》这类经典,这不能不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作者:雪夜我独行filmer

声明: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若未经作者同意,私自转载到其它平台擅自使用原创功能的,一经发现,作者将对其投诉并追究其相应责任。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大红灯笼 千里走单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