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新:从工具人到二当家,秦穆公屡遭晋国戏弄,秦国东出之路有多坎坷?
记得求学时代,有一篇文言文可是考试的重点,而且当年老师也对这篇文章做过很详细的解释,这篇文章就是《烛之武退秦师》。不过,当年语文老师只不过是单纯地讲述这篇文章的内容,至于内容背后的故事,想必很少有语文老师会提到,因为这应该属于历史老师的范畴了。
《烛之武退秦师》大体讲的就是秦晋两国出兵围郑,然后郑国派出了烛之武前往秦军大营向秦穆公痛陈郑国灭亡后对于秦国的利害关系,最终烛之武依靠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秦国退兵,不仅如此,秦国还与郑国结盟并且在郑国留下了驻军以防止晋国来攻。
就这样,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于是郑国之危解除。
【资料图】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篇文章的大概内容应该并不陌生,但正如前面所说,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想必很多人是不了解的,那么在这里,故史君就之前的晋楚争霸的故事来继续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故事,而对于秦国来说,那也是他们的一段憋屈岁月,秦国一代明主几次三番的被晋国戏弄,想一想也真的是有苦说不出!
在之前的几篇文章中,故史君详细讲述了晋文公继位后是如何带领中原各国打败楚国建立霸业的。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晋文公与楚国争霸的过程中,秦国的角色也不容忽视。
从派兵护送晋文公回国继承王位,到出兵攻占楚之商密进而牵制楚军兵力,再到派兵协助晋军在城濮击败楚军,可以说,晋文公的称霸秦国也出力不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若是没有秦国,或许晋文公根本就无法回国继位,称霸就无从说起了。
所以说,秦国才是晋国称霸路上的最大助力,那么秦国作为一个国力并不孱弱的诸侯国,它如此费尽心力的帮助晋国,其目的又是什么呢?这就不得不提到秦国的地理位置了。
当时的秦国地处西陲,其国人不仅与戎狄杂居,连土地都非常的狭小,除了泾水和渭水河谷之地尚且繁荣之外,东洛水两岸则都属于晋国国土,除此之外,秦国东出的唯一通道潼关地区也在晋国手中。
可以说,秦国想要东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交好晋国,二是灭了晋国,可晋国是当时与齐国并肩的中原大国,而秦国国力又远远无法独自灭掉晋国,因此,秦穆公便选择了第一种方式——交好晋国。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晋献公死后晋国内乱开始,秦国就非常关注晋国局势,为了能够与晋国交好,秦穆公主动帮助晋惠公登位,当然了,这种帮助并不是无偿的,而是晋惠公许诺将潼关一带割让给秦国。
对于秦国来说,这个条件绝对非常的值,所以秦国答应了,可是晋惠公也深知潼关地区对于晋国和秦国的重要性,即便他再昏庸,他也能看出来潼关地区绝对不能让秦人占去,所以晋惠公登位后他便立即撕毁约定,拒绝割让。
晋惠公的言而无信惹怒了秦穆公,于是秦国出兵与晋军在韩原交战,虽然韩原一战秦军获胜,但潼关地区的老百姓却在官兵的带领下决心与秦军死战,所以秦军便不得不放弃武力占领潼关的想法。
虽然一次不成,但秦穆公从未放弃占领潼关,当秦国护送晋文公回国登位,晋国决定派兵平定王子带之乱的时候,秦穆公认为占领潼关的时机来了。
当时秦穆公分析,自己有恩于晋文公,如果秦国提出东出帮助周天子平定王子带之乱的话,那么晋文公一定不会拒绝。
可是,秦穆公还是小看了晋文公,连晋惠公都懂的道理晋文公会不懂马?所以对于秦穆公的出兵提议晋文公委婉的拒绝了,因为晋文公深知秦穆公出兵平叛是假,占领潼关是真。
可是,秦穆公对自己有恩,而且秦穆公出兵的理由非常的合理,如果单纯的拒绝他难免不会有损自己的名声,所以思来想去,晋文公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亲自去说服秦穆公,让秦穆公南出武关,而勤王一事则由晋国一力承担。
晋文公的提议虽然让秦穆公有些恼火,但细想下来也不是不能接受,最主要的就是,如果晋国执意反对,秦国也的确无法出兵。
所以,在晋军的协助下,秦国南出武关,占领楚国商密之地。
对于晋文公来说,这也是一石二鸟之计,秦国占领楚国商密,一来可以帮助自己吸引楚军注意力,二来可以消除秦军东出潼关的隐患。
而对于秦穆公来说,这也是不得已之下最好的选择了,既然东出不成,那就南下吧,总归是没有白跑一趟。
再后来,楚国实力实在强大,所以晋国还是允许秦国派兵前来协助自己了,不过兵力不多也不足为患,况且那时候的秦晋两国关系还是非常紧密的,也不会出现阵前倒戈或者倒打一耙的情况出现。
可是随着城濮之战的获胜,秦晋两国开始出现裂缝了,原因就是,晋文公做了“侯伯”,即众诸侯之长,登上了盟主的宝座,当秦穆公看到高高在上的晋文公意气风发的样子时,他承认自己吃醋了,秦穆公心里想的是,晋文公是自己推上去的,晋国的霸业也是自己帮忙完成的,可如今,没有人记得秦国,眼中只有晋国,而自己竟然还要做晋文公的小弟,这让谁都不服气。
所以,当晋文公做践土之盟的时候,秦穆公拒绝参加,他心中不服,怏怏不乐。
对于秦穆公拒绝参加践土之盟,晋文公当然很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所以,晋文公也想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稳住秦穆公。
践土之盟的次年,晋文公决定讨伐有反叛之心的郑国,在正式讨伐之前,晋文公召开翟泉之会,并促请秦国出席,虽然秦穆公还是不肯来,但他还是派了使者去了,毕竟盟主的面子还是要给一些的,不过,晋文公也没有责备秦穆公,毕竟大战在即,他还是需要秦国的支持的,所以他密许秦国,以后中原有事或者出兵,秦晋两国可以联合从事。
对于晋文公的这份密许,秦穆公仿佛看到了秦国东出的希望,晋文公的意思应该就是说,除了晋国之外,中原的事物那就是秦国说了算,既然当不了霸主,做个二当家的也还不错,一口吞不下一个胖子,事还是要慢慢来才行。
所以,晋文公的密许稍解了秦穆公的愤慨与不满。
于是,在公元前630年,翟泉之会后,秦晋两国再次共同出兵讨伐郑国。
虽然这并不是两国的第一次联合出兵,但秦晋两国已有裂隙这是其他国家都已经看出来的事实,所以当郑国被中原两大强国围城的时候,郑文公派出了烛之武前往秦军晓之以理说服秦军退军。
不得不说,烛之武的确抓住了秦晋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害,更是抓住了秦穆公东出的急切心理,所以他才能成功说服秦军退兵。
一句“焉用亡郑以倍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困乏,君亦无所害也”真的是说到了秦穆公的心坎儿里去了,也的确给秦穆公带来了东出的希望啊。
秦晋两国出兵,因为郑国远离秦国,所以郑国被灭后得益的只是晋国,而且郑国被灭后,晋国实力大增,到时候晋国一定会转而西进,吞灭秦国,而秦国自始至终都是一无所获,徒为晋国做嫁衣,但如果保留郑国,那么郑国就可以做秦国的盟友,为秦国做内应,到时候秦国东出就更加容易了。
所以说,烛之武能够退秦师是具有很高的战略眼光的,假如没有烛之武这个人又或者烛之武没有说退秦师,那么秦国大概率会协助晋国灭了郑国,而真如此的话,想必以后的历史走向也会按照烛之武的设想进行的,到那时,秦国为晋国所弱,日后还会有秦国一统天下吗?
关键词: 烛之武退秦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