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看点:《显微镜下的大明》扑了么?

来源:凤凰新闻 2023-02-14 14:03:56

《狂飙》收视口碑双爆收官,《显微镜下的大明》顺势接档。

巧的是,《显微镜下的大明》男主角竟然和《狂飙》中的反派撞名了。

“老默,我想吃鱼了”变成了“老默,我想算数了”,这一波算是梦幻联动!


(资料图)

《显微镜下的大明》改编自马伯庸的同名小说,由张若昀主演,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

然而几集之后,褒贬不一,马伯庸的小说影视化改编又“扑”一部?

01

《显微镜下的大明》败在哪?

简单来说,故事是从一件人丁丝绢税的案子讲起。

明朝万历年间,金安府仁华县的草民帅家默是一个对算学十分执拗,几近疯魔的呆子。

偶然间,他发现了本县百年来一直交的一项丝绢税,是本该八县同担的冤大头税目,而这件事隐然还跟他父亲当年的冤死有关,于是他决定不顾生死也要追查到底。

故事情节听起来过瘾,也很有意思。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也十分强大,张若昀、费启鸣、戚薇、王阳等人的角色特点都很鲜明。

帅家默有着黑暗的过往,他的父母在一场大火中丧生,让他变成了大家口中沉迷于算术的痴呆天才,只认死理,也不懂人情世故。

他随着查案的进程,一步步去回忆起那些不为人知的真相。

受挫后疯狂撞墙的狠戾、盯着墙上3530数字有规律敲打的手指、与对手针锋相对时猩红决绝的双眼……

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丰宝玉开头是个败家的纨绔子弟,当了玉佩,在赌场里混得风生水起,小表情中满是得意。

但他又不是完全不靠谱,他脑子转得快,懂得变通,也可以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好兄弟,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

很多时候憨憨的,傻傻的,但又不失可爱。

作为“叔圈”代表人的王阳这次与张若昀的二搭依然默契和谐。

程仁清虽是反派,只被利益驱使,几次出场都与帅家默针锋相对,但实则他仍有良知,人物刻画合理且有层次,也为后面他是否反戈埋下伏笔。

丰碧玉是剧中为数不多的女性角色,豪爽、泼辣、敢爱敢恨,也带给观众新鲜的感觉。

不仅是主角的形象立体,剧中的各个小人物都有各自的故事,需要慢慢细品。

新官上任的黄知府,各怀鬼胎,暗中通气的几个知府,躲在背后运筹帷幄的范渊...

几个人轮番登场较量,都很耐人寻味。

《显微镜下的大明》除了仔细塑造了人物,更是丰富了每个人物存在的合理性,强化了内容的深度。

帅家默在第一次提告失败后,眼神和态度依旧坚定,即使身处大牢也要仰天长啸“何为算学”。

越痴、越疯,越能展现了帅家默那种不掺任何杂质的单纯,面对困境依旧执着和无畏的人生态度。

有的人虽处在反派的立场,但也有正派的善良之处。

程仁清不慎落水之后,帅家默不计前嫌跳下水救他,所以后面当帅家默和丰宝玉造人暗杀时也能暗中帮一把,还这个人情。

邓知县也是精通算学之人,却久在官场磨平了心气和棱角。表面上他要站在对立面反驳帅家默,可在私下他却沉浸在两人一起讨论算术题的快乐中,和帅家默惺惺相惜。

有不同的立场,不同观念的碰撞,才会更有戏剧张力。

此外,《显微镜下的大明》整部剧的画风看下来特别舒服,打光、妆造、滤镜都很有古代的氛围感。

许多画面呈现极具东方美学,不仅实景布置,构图也十分考究,光影色调的调配,会跟着人物心理的变化和剧情的推进不断变化。

哪怕是这一幕由山变为明代官银金花银的小转场,也十分精美,让人眼前一亮。

有的镜头还利用场景去烘托人物,极富中式美学的画面构图衬托出了明代乡绅官员的百态。

不少网友说,看电视剧看出了电影质感。

但同样,《显微镜下的大明》的缺点也十分明显。

作为冷门题材,剧情平淡、节奏拖沓无爆点,是大家吐槽的第一个点。

《显微镜下的大明》开篇的前三集,一直在忙于铺垫故事发生的起因、刻画人物角色形象,迟迟进入不了主题。

帅家默丈量田亩、帅家默和丰宝玉赌钱被扣、说书先生大肆渲染帅家默提告这些情节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这么多的篇幅。

人物角色是都描绘出来了,但剧情冲突却没跟上。

原著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双方对于这个案子的几番辩驳,体现出妙语连珠、剥茧抽丝的快感。

然而剧里却没有把人物特点鲜明的优势发挥出来,看着坐了一屋子人,每个人都慷慨激昂,却形成了“空有一群老戏骨愣是演不出精彩的对手戏”的局面。

而且在主线并不明朗的时候,居然还给配角安排了感情戏,让观众更加出戏。

这就是没有把节奏拿捏好带来的弊端。

还有部分原著党认为改编后的剧本在人物刻画上耗费的笔墨太多了,缺少了原著的宏大叙事观,所以夹杂在里面的细节就没能完全展露出来。

人情人性的复杂,相互踢皮球的矛盾,官和民之间的对抗这些本该出彩的点,显得那么乏味。

作为影视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其实是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处理是否得当也是能不能平衡好原著党和追剧党的关键。

追剧党则认为剧情淡化了对男主角优秀性格特征的描述,而张若昀虽然有演技,但表演却有些固化,还有些地方演得夸张生硬。

有人吐槽他的表演半永久,一直都摆脱不了范闲的影子,只不过文科生变理科生,从背诗变成了背公式,“疯魔”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

例如剧里的标志性动作:梗脖子、瞪眼睛。

一个呆子的神情动作不好演,傻和精明又是只在一念之间,这个尺度如何把握,才能既让人信服,又显得不至于太过傻气?

张若昀对此的表现只能说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这部剧不是爽剧,剧中很多地方影射现实,略显压抑,也是观众看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原著本来就是根据丝绢案中的一位风云人物程任卿编写的《丝绢全书》写成,而史书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对事件的描述。

帅家默作为底层小人物,没有任何光环,处处碰壁。而且他提告的案子又影响了别人的利益,所以一直被否定,一直被反驳,甚至被陷害,被试图灭口。

再加上剧中大段算术类的专业台词堆积,稍微一走神就跟不上了,看得心累。

不爽,确实不符合绝大多数观众的追剧逻辑,所以也就有一些人看了几集选择弃剧。

02

马伯庸小说影视化难在哪?

观众不是第一次觉得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看不下去,此前的《风起洛阳》和《风起陇西》也都遭到过同样质疑。

事实上,马伯庸的小说影视化,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马伯庸的小说学术性太强,很多历史十分考究,这就让改编工作难上加难,既要符合史实,又不能不顾戏剧效果。

改编难度大,就意味着小说情节如何取舍,人物如何塑造都需要仔细考量。

《风起陇西》被吐槽经历了“魔改”,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全部打乱,造成观影障碍,收视一路惨跌。

这部剧主要是以三国为时代背景,本身看起来就黑乎乎的充满压迫感,又加入了谍战的题材,不仅台词半文半白,剧情上也是前后段相背离,三国快演成无间道。

然而剧被观众吐槽不好看,看不下去后,编剧率先发声,内涵《风起陇西》收视不高还需要考虑“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耐心”。

剧情走向和节奏快慢的尺度是一部剧能否成功的关键,但这也是最难掌握的地方。

最后的效果,要么是《风起洛阳》的剧本被质疑过于紧凑,导致人物关系和剧情逻辑没有交代清楚,细节上经不起推敲。

要么就是《长安十二时辰》或者《显微镜下的大明》这样节奏拖沓。

《长安十二时辰》故事用电影或短剧就足以表达清楚,却非要拍出48集,还过度使用没有信息量的长镜头,让观众不得不评价这是一部注水剧。

不会讲故事,讲不好故事,就会白白浪费好的素材。

也是因为历史考究,所以无形中给观众设置了一到“隐形”的观剧门槛,不熟悉历史的观众很容易被劝退。

剧组也不是没想办法弥补这个缺陷。

一方面,剧集里除了实力派演员,搭配一些流量演员可以带人气。就像《风起洛阳》的主演阵容,就是演技派黄轩带偶像派宋茜和王一博。

但流量演员只是声势浩大,面瘫的演技、含糊不清的台词保受争议,反而拖了后腿。

另一方面加一些搞笑的台词增强可看性,就像《显微镜下的大明》里刻意营造的一些喜剧元素,衔接不好又容易显得不伦不类。

这些问题都是影视化改编的难点,也是容易翻车的点。

但不是每部剧都毫无是处。

《风起陇西》外景、打戏、打光等制作都高级感满满,《长安十二时辰》算是有水花的一部,美则美矣。

《风起洛阳》服饰精致,礼仪考究也常被提及,在许多细节上都给足了观众诚意。

它们和《显微镜下的大明》一样,好评声中都是制作精良,画面质感好,古风感满满。

但小说改编电视剧并不是做到服化道、审美在线就可以。

如果没有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内容和角色,给观众流畅的追剧体验,剧反而就会被贴上伪高级、故弄玄虚的标签。

影视化的客观困难确实存在,但也要慢慢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去进步。

(文章配图来自网络)

关键词: 风起陇西 看不下去 人物关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