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讯!首款国产商业化“人工心脏”在穗植入,心衰治疗手段更完善
在经历了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等致命性心脏病威胁后,今年的59岁的梁叔(化名)很快进入极重度心衰阶段。得益于我国国产的首款成功实现商业化临床应用的左心辅助系统(人工心脏),他孱弱的心脏获得了人工心脏带来的60%心功能“buff”加成。农历春节之前,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内科、麻醉等多学科团队协作下,他成功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经过10多天的治疗、恢复,曾经心衰到无法平躺的他已经能够站立行走。
“结合目前我们能够开展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心肌收缩力调节器(CCM)左心室隔离装置(LVPD)以及心内分流装置、心脏移植。我们已经实现了针对心衰尤其是重度心衰患者的治疗技术路线全覆盖。在心衰治疗上有了更多手段。”广东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景峰教授表示道。
(相关资料图)
人工心脏走进临床应用
补齐了心衰治疗体系中最后一处短板
心脏在整个血液循环系统中,充当着动力马达。每分钟数十下的搏动,将人体的血液经动脉泵往全身,又经静脉系统回收到心脏,如此循环往复。而心衰(心力衰竭),就像是一个动力充沛的马达变得“有气无力”,属于心脏疾病的“晚期”,被称为“心脏病里的癌症”。在左心辅助(人工心脏)出现之前,在穷尽了药物治疗、起搏器等手段之后,重度心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是的心脏移植。但因供体心脏相对缺乏,再加上移植之后的抗排异治疗会影响患者的免疫力,我国实际开展的心脏移植手术台数相对有限,能够从该技术中获益的心衰患者也相对有限。
也正是基于心脏移植存在的多种挑战和瓶颈,人工心脏——也就是“心室辅助装置”,是一个非常优越的替代选择。我国基础医学、材料学、心血管外科、机械专家们一直在开发类似的人工心脏。早在1986年,西方医疗技术发达国家就率先开发出了昂贵的“人工心脏”,但其特别高昂的报价导致该设备一直未能进入我国的临床实践,也未能在我国批准引进、上市。
在该领域,国内的科学家们也在加紧追赶的步伐,目前进入临床试验或批准上市的国产“人工心脏”系统就达到了5种,其中就包括了梁叔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功植入的首款国产商业化人工心脏系统。
“因为人口基数庞大和缓慢步入人口老龄化这一现实,我国目前的心衰患者数以百万计,而且每年都在新增数十万心衰患者。”王景峰教授表示,而人工心脏的成功临床应用,补齐了我国在心衰治疗上的最后一块短板。“在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就和另一所兄弟医院实现了心衰治疗全技术路线的覆盖。既能做心脏移植,又能开展人工心脏植入。”
一次心脏重创
59岁的他装上金属“中国心”
年近花甲且有着长期吸烟史的梁叔来自珠三角兄弟城市,从去年8月份开始出现的胸闷、气促现象,使他在当地基层医院就被明确诊断为冠脉狭窄,并置入了3枚心脏支架以撑开近乎梗死的多条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可在置入支架两天后,本已缓解的症状快速加重,放置了长支架的一处血管100%闭塞,他的心功能快速下降,当地医院用尽了各种方案无法纠正其心衰后,梁叔被转送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治疗。
逸仙团队很快为其提供了明确的诊断:缺血性心肌病,心肌梗死,优化药物治疗后仍然反复心衰发作。“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降低,左心房提及尚算正常的情况下,负责往全身泵血的左心室却开始快速膨胀,胀大后的肥厚心室收缩能力骤降,射血分数已经降低到了22%,极容易猝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脏外科专家郑俊猛教授告诉南都记者,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专家共识提示,心衰关键指标BNP应该小于125ng/L,但患者的是35000多,严重超标的同时,也提示者患者已经进入了重度心衰阶段。“要解决其面临的危机,心脏移植是首选。然而,自然心脏供体极度缺乏,而病情持续性恶化,在穷尽了现有各种心衰治疗手段,综合评估梁叔右心功能良好的情况下,治疗团队与家属充分商量,决定为其开展‘人工心脏’植入术。”
1月10日,郑俊猛教授团队成功为其进行了“人工心脏”植入及右冠状动脉搭桥术。此次为患者植入的是国产“人工心脏”,是一个可以替代心脏工作的装置,血泵一端连接心脏,另一端通过一根人造血管缝合在大动脉上。机械动力替代心脏收缩吸出血液后,再泵出输送至全身,主泵头塞在心尖的位置,通过转子运转进行泵血,外置一个显示屏,可持续观察“人工心脏”转速及电量。
术后当晚,在获得了“中国心”的“buff”加成后,这颗重量400克、转速1800/分钟,每分钟血液流量3升的“中国心脏”成功辅助了患者孱弱的心脏,并为其提供了至少六成的心功能“输出”。叠加患者本身心脏还能提供40%的心脏功能,“人工心”和心脏并联使用后成功确保了患者的生存需要,患者的心脏开始有力搏动并在ICU里清醒过来,术后第二天可以正常进食,术后两周左右,患者恢复良好,转出普通病房接受康复治疗。
三类场景中将应用上“人工心脏”
国外已有待机时长超过10年的成功应用
郑俊猛表示,像梁叔这样的案例,在常规治疗中,通常患者只能依赖心脏移植获得新生。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虽然技术成熟,但心脏移植涉及两大难题,一是等待合适供体,“换心”患者不仅需要经过及其复杂的配型还需寻找体重相当的心源才适配,很多终末期心衰的患者病情危重,并不能经历漫长匹配过程。二是远期维护,心脏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抗排斥药物会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小小的“流感”可能即会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较大的威胁。
人工心作为终末期心脏病治疗的全新手段,可以通过人工泵头增加血流量、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填补了国内终末期心衰长期机械支持治疗领域的空白。部分非器质性病变患者,可通过人工心中短期植入恢复心脏功能,后期甚至可摘除人工心恢复心脏自主泵血功能。
“目前人工心脏在临床上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等待心脏移植前的过渡支持,为心脏衰竭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等到合适的供体;二是为急性心衰患者提供短期替代支持,待心脏功能恢复后撤除,避免心脏移植;三是为不适合心脏移植的心衰患者提供长期替代,让患者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目前,第三种情况的使用越来越多。目前全球范围内的临床应用中,‘人工心脏’植入后的一年生存期并不逊色于心脏移植。而随着医疗科技、手术技术的持续进步,目前国外已经有了超长‘带心’10年以上的案例。”
郑俊猛教授表示,患者应用的我国商业化上市的人工心脏,目前的定价在几经调整后仍然相对昂贵,在申请到慈善资助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数十万元。
“但该技术在应对重度心衰方面的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心脏内科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副院长陈样新教授表示道。相信随着后续不断出现的国产人工心脏的投入临床应用带来的竞争效应,以及医疗保险等保障途径的适时介入,国产人工心脏的可及性将不断加强。
“随着我们医院层位全国首批完成‘人工心’植入中心,同时也是广东省两家(另一家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既完成心脏移植又完成‘人工心’的单位之一,将多学科共同打造了一个心脏重症的平台,引领心脏大血管急重症专业探索,致力建设心血管急重症区域医疗中心,为更多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心’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黄睿 沈丽娜 程颖
摄影、视频 南都记者 梁炜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