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独家】海龙的帽子,狐嗉的大衣,揭秘郭德纲相声中于大爷豪横的穿戴!

来源:勇猛智频道 2022-11-24 21:03:27


(资料图)

取暖、保暖一个都不能少

古人取暖,拥有了诸如火炕、火墙、火塘等大型取暖设施以及各种小型的取暖神器,火盆、熏笼、手炉和汤婆子等等,是否就可以顺顺利利地过冬呢?那倒未必。为了抵御寒冬,取暖和保暖一个都不能少!晋代的陈寿在《三国志·魏书·王昶传》中说:“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什么意思呢?抵御酷寒最好的方法莫过穿上厚重的毛皮衣服,想制止别人的诋毁,没有比增强自身的道德素养更有效的了。

取暖,是外界热量由外至内沁入身体;保暖,是防止自身热量由内向外散失。除了取暖,人们冬天还必须注意保暖。严寒天气遮风挡雪,防止热量流失,就需要穿上冬衣,从头到脚把人给裹严实了。

说到冬衣,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过去人们经常穿的棉衣,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棉花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而是印度和埃及地区。棉花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才传入中国,宋末元初才大量传入内地,直到明朝时才被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种植。

宋朝之前,中国只有带绞丝旁的“绵”,并没有带木字旁的“棉”,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那么在棉花出现之前古人靠什么御寒保暖,度过漫漫严冬呢?

丝绵麻葛

最常见的无疑是丝麻制成的衣服。野生的、成本最低的麻、葛纤维可以用来织布,早期文献中的布,一般指的就是麻布。以麻布为衣的庶民,也被称作布衣。麻不仅是织布和编麻绳的原料,还是填充被褥和衣物的原料。《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里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长款衣服。

“桂布白似雪,吴绵软如云”,中国丝绸自古名闻天下,据说养蚕技术来自于远古黄帝的妃子螺祖,最新的考古研究发现中国古人在距今5000年前就开始养蚕缫丝。丝绸优点多多,古代官宦富豪之家穿衣搭配与平民不同,绫罗绸缎成为他们首选之物。古代丝织品有绫、罗、绸、缎、纱、绢、锦、帛等不同品类,之所以有这么多分类主要是因为纺织方法不同,从而导致丝织品的厚薄、重量也各有不同。古人的冬衣里边则用丝棉(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或者麻絮填充。

除了丝麻,早期人们还用木棉花絮来填充枕头和衣服。木棉也能织布,不过因为纤维短、保暖性能一般等因素,在棉花大量种植后,迅速被取代了。此外,唐宋古人还有穿“纸裘”的经历。

不过,当棉花出现后,它们都让位于这种既经济实惠,保暖性能又优良的农作物,最终,棉衣棉裤成了古人保暖御寒最经济的服装。

皮衣大氅

古人历史最悠久的保暖衣物无疑是动物皮毛制成的皮衣皮裙了,这与兽皮绝热保暖的超强功能有关。原始人生活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他们捕杀猎物后的皮毛自然成为首选的衣料,古人把兽骨磨成针,穿针引线把兽皮缝合成合体的衣物,于是皮衣成为原始人的标配。

进入文明社会后,锦衣狐裘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诗经中就有记载:君子至此,锦衣狐裘。裘就是毛向外的皮衣,用做裘的皮毛有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为珍贵,属于奢侈品。鹿裘、羔羊裘则品质略逊一筹,但也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平民百姓主要以廉价的羊皮和狗皮为主,过去山陕一带冬天就有裹羊皮袄,睡狗皮褥子的习俗。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古代达官贵人冬天的出行方式:坐暖轿,置火盆,揣手炉,披裘衣。裘衣,不是秋衣啊,就是东北人常说的貂,貂皮大衣。有钱人还得戴狐领的帽子,身下必须垫着毛毯和被褥取暖,保暖设施可谓是一应俱全。

海龙的帽子,狐嗉的大衣有多豪

在郭德纲的相声中,经常拿于谦的爸爸王老爷子开涮。其中一段说“于谦的爸爸”戴海龙的帽子,穿狐嗉的大衣大夏天上街嘚瑟。海龙的帽子,狐嗉的大衣,这些可都是裘衣中的珍品,最为贵重。那么什么是海龙,什么又是狐嗉呢?其实就是高寒地区的银针水獭和狐狸身上最柔软、最暖和部位的皮毛。东北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貂已经很贵重了,但是水獭比貂还珍贵,越往北其皮毛越贵重。

水獭和貂是完全两种不同的动物,水獭满语称作海龙,吉林梅河口市古时就叫做海龙县,估计是当时这里盛产水獭的原因。

现而今,人类和大自然和睦相处,皮毛还是穿在动物身上最好。现代科技发达,各种高科技、新材料制成的穿戴,既舒适保暖,又轻便经济,而且选择多样,人类就不必再伤害动物,穿戴皮草,更不需要以此炫富了。

关键词: 一个都不能少 平民百姓 绫罗绸缎

相关新闻